专访Fusion Fund张璐:人工智能应用还在初期,未来还会出现其他技术革新|界面新闻 · 科技

专访Fusion Fund张璐:人工智能应用还在初期,未来还会出现其他技术革新|界面新闻 · 科技

梁语嫣 2024-12-09 公司简介 213 次浏览 0个评论

界面新闻记者 | 伍洋宇

界面新闻编辑 | 文姝琪

在中国AI大模型创投领域,不同投资人对于模型层和应用层的价值判断并未形成共识 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。

这种情形同样存在于美国 。在硅谷,有一只早期基金Fusion Fund,在8年前就坚定选择成为To B(企业端)方向的价值投资者 ,原因是这里有全球最大最成熟的B端(企业端)市场。 

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自身就是一名连续成功创业者。她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,在卖掉自己创办的医疗器械公司后,成立了这家基金 。

投身VC领域的近十年 ,Fusion Fund募集管理了4期基金,平均每年出手7-10个项目。这些项目绝大部分与To B领域的AI应用有关,包括AI搜索工具LeptonAI ,AI驱动的音频转录公司Otter.ai,以及专注于开发时的工具及基础设施Paperspace等等。

张璐坚信AI应用在To B方向的价值 。“在我看来,美国是全球最大且最成熟的B端市场 ,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佳的Go-To-Market机会。”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企业端销售的高付费意愿有关 ,这是与中国市场之间的重要区别。

专访Fusion Fund张璐:人工智能应用还在初期,未来还会出现其他技术革新|界面新闻 · 科技

至于Fusion Fund从不涉足的C端(用户)市场 ,张璐认为,至少在美国,这实际上不是OpenAI和Anthropic等初创公司的战场 ,而是背后的微软、亚马逊和谷歌等巨头的竞争 。

她指出,从历史规律来看,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所经历的周期 ,总是从基础技术创新,到技术应用创新,再到商业模式创新。而前两个阶段大概率会以To B方式率先在产业里进行多轮验证 ,才会演进成为To C的重大机会。

作为一位需要在硅谷同时进行领导与竞争的华人女性,身份曾是张璐在行业中的显著标签 。但从几年前起,关于她个人的讨论逐渐减少 ,更多的焦点转向了Fusion Fund所带来的行业洞见 。“这与评判初创企业的思维很相似 ,”张璐说,“关键在于你做成了什么事情。 ” 

Fusion Fund的一项杀手锏是其2018年建立的Fusion CXO网络,集结了45个来自全球500强企业的高管 ,为初创企业提供高效的资源和订单支持。此外,张璐还着手搭建了Fusion Expert Network(专家网络),覆盖近30位工业领域专家 ,为团队提供深入的行业洞察 。 

这些都是她保证团队项目源质量及出手命中率的重要支撑。

尽管主战场在美国,但张璐也始终关注着中国科技创投生态的发展。

过去一两年,来自中国市场最让她感到惊喜和兴奋的 ,是商业航空航天领域的进展 。“对于年轻一代来说,这是一个未来的巨大市场,”张璐说 ,“而且如果开放给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,必定能更好地推动创新。”

以下为界面新闻对张璐的采访实录,略作编辑:

“如火如荼 ,并且是大面积的如火如荼 ”

界面新闻:在过往的AI投资中你有密集出手的时候吗?整体的投资节奏在今年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?

张璐:我们还是蛮平均的 ,去年投了9个项目,平时一年大概投7~10个项目,所以去年算是投得比较多 ,今年到现在也已经投了8个项目了。

我们主要聚焦于B端的应用,主要是人工智能在医疗、金融 、保险等垂直领域的产业应用,以及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。我们不投任何的C端项目 ,之前也没有投过。

界面新闻:过去8年中,B端的机会有哪些趋势能总结?

张璐:早期的时候我们投一些垂直领域的AI应用,比如说Otter.AI ,Paperspace,你会发现他们无论是做应用还是做人工智能基础设施,主要服务的对象还是科技领域的企业 ,或者说科技领域的从业者和开发者群体。

但是在最近这两三年,很多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,它服务的是传统行业、非科技领域 ,如金融、保险 、物流、供应链、医疗等行业 。它们本身的技术属性没有那么强 ,或者说之前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没有那么深入,但过去这两年他们加速了AI技术的学习 、植入及应用探索。这可能是过去8年的一个显著变化。

相当于以前更多是科技领域的自我发展与AI应用,而现在则是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,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现在是一个大时代,是一个好机会 。

界面新闻:全产业的机会来了,底层原因是技术上的进步吗?还是说也有别的结构性变化?

张璐:这个问题特别好 ,因为很多人认为是技术终于“准备好”了,其实并非如此 。技术实际上早已准备好了一段时间,真正关键的是产业是否准备好了。

人工智能核心应用的一个前提就是数据。行业是不是有海量的高质量数据 ,这是第一要义 。在此基础上,才能够造就让大家觉得便宜好用,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。

早在2017年 ,就有一波关于人工智能在C端应用的讨论。我当时公开发过一个报告,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,我当时认为 ,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在C端展示其优越性的时候 。

但如果看医疗领域 ,它已经有海量的高质量数据,有巨大的数字化转型需求,尤其在美国 ,医疗行业的数字化已经做得很好了。因此人工智能也需要医疗领域来体现其技术优越性。这是我当时的看法,后来证明是对的,我们从2017年开始就重点投资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。

界面新闻:所以产业为什么现在准备好了?

张璐: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 ,过去几年疫情推动了很多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。大家逐渐意识到,很多科技行业已经广泛采用了数字化工具——远程会议、智能化解决方案等,但传统行业却相对滞后。随着疫情的爆发 ,各行各业都必须开始使用数字化工具来适应远程工作 。

疫情让各个行业,无论主动还是被动,都加速了数字化转型。例如 ,许多工业制造业的公司,过去工厂是半自动化的,但因为疫情期间需要持续生产口罩和呼吸机 ,员工无法回厂 ,工厂被迫转向全自动化。这些转型都是在疫情压力下发生的,但也为后续的AI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尤其是为收集海量高质量数据提供了可能 ,从而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应用创造了条件 。

在疫情之后,又发生了一件关键事件——ChatGPT的出现 。它为全社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教育,让大众突然意识到人工智能已经变得触手可及。

我们从2016年就开始投资AI公司 ,当时有一个理念叫“零代码人工智能平台”(No code AI),就是你不需要理解一行代码就可以直接用这个AI产品。ChatGPT让大家意识到了这个概念真的存在 。

界面新闻:这种机会在医疗、金融和保险这些行业率先被验证了?

张璐:已经被验证了。我们前几年投的一些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公司,现在收入做得最好的已经到几十亿美金。所以不是大家想象的现在刚刚开始 ,而是有很多走得比较快的垂直领域AI公司已经做出来了,并且还有一些新的应用场景正在被发掘 。

所以To B在美国现在是如火如荼,并且是大面积的如火如荼。 

界面新闻:中间有一个爆发的节点吗 ,还是总体平稳上升,但相对比较陡的一条曲线?

张璐:确实比较陡,因为去年年初ChatGPT给全产业做了一个人工智能的教育 ,而我们投的很多公司 ,它是做垂直领域小模型,针对细分行业应用,但是这些细分市场量级又足够大。

大家如果对于To B不熟悉的话 ,总是想象不到它的产业量级有多大 。美国的医疗行业是美国GDP的20%,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市场,没有任何一个其他行业市场规模可以跟它相比。美国的保险行业是7万亿美金的市场 ,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亮点,金融行业就不用说了,全世界最大的金融行业产业就在美国。 

包括现在崛起的机器人产业 ,因为跟物流供应链制造生产相关,还有太空科技,SpaceX所在的太空经济产业大概是一个10万亿美金的市场 。整个太空领域的发展带来的卫星数据等等 ,都是海量的产业机会。 

界面新闻:到这个阶段,你觉得整个美国的B端AI产业改变的机会,还会是一个由技术驱动的机会吗?

张璐:其实 ,这取决于你怎么定义技术。技术可以是如何优化大模型 ,也可以是怎么做小模型,把它做精 、做低成本 。 

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更换一个语言模型就可以了,背后更多是架构设计(architecture design) 。另外 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产业数据——能否获得核心的高质量产业数据。数据质量越高,需要的数据量就越少。数据量少,意味着对GPU算力的需求更低 ,能耗也会减少,最终产品的成本也会更低 。

因此,数据是至关重要的。虽然你可以将其视为技术的一部分 ,也可以不这么看,但它无疑是当前B端应用的核心所在。

不过,我要强调一点 ,虽然AI现在已经如火如荼了,但我们还没有进入到乐章最高潮的部分,或者说交响曲最漂亮最华彩的地方 ,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 。

所以接下来这三五年会有更多、更快的人工智能的发展。现在聊的很多都是生成式AI ,语言模型,但还有很多新的模型涌现。现在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如何在GPU层面建立AI模型的应用,但未来不一定只有GPU ,还会出现其他技术革新 。

界面新闻:你说还没有进入到最高潮的部分,做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?

张璐:现在的人工智能应用还是初期,才刚刚两年时间。最开始 ,可能是公司的一个部门在用,接着是一个大企业在用,再扩展到整个产业。最初可能只有一个应用在使用 ,随着时间推移,各种不同的应用开始广泛使用 。

这一过程可能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。就像部署一个新软件一样,它首先从IT部门开始应用 ,接着扩展到HR部门,最终覆盖到全公司。这是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。 

中国在C端创新有优势,而美国有最好的B端市场

界面新闻:在中国市场 ,投资人关于基础大模型和AI应用层的价值判断存在割裂 ,有时候两方观点可能完全对立,在美国市场现在的情形是怎么样的?大家有没有形成一个共识?

张璐:没有形成共识,但是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。美国的To B市场是全球最大的 ,中国的To C市场可能是全球最大的,因此,很多投资判断往往基于哪个市场容易实现大规模商业化。 

我觉得大模型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 ,但初创企业做这个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。因为大模型本身的投入成本非常高,最后可能只有跑得最好的模型会赢得市场 。 

美国市场的不同之处是,你会发现每个大模型公司背后都有一家大的科技企业。所以真正的竞争到底是在OpenAI和Anthropic之间 ,还是在背后的微软、亚马逊和谷歌之间呢?其实很不好说,这也是两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区别。 

界面新闻:所以刚刚这个问题,你的答案是什么?是微软和亚马逊 、谷歌的竞争 ,还是OpenAI和Anthropic之间的竞争?

张璐:当然是大公司之间的竞争 。

界面新闻:有一个结构性问题,现在所有人都在谈大模型对B端带来的改变,它的确定性已经非常高了 ,但是这件事情在C端带来的变量好像还是很模糊 ,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
张璐: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会经历一个周期,先基础技术创新,再到技术应用创新 ,最后商业模式创新。你会发现,包括基础技术和技术应用创新,通常先在B端领域得到验证和应用 ,经过多轮次验证之后,技术会变得更成熟 、更便宜,最终才转向C端应用。

其实互联网时代也遵循这样的模式 。只是说中国市场可能主要接触到的VC创新 ,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——商业模式创新阶段。但其实美国过去这四五十年,硅谷几乎每次技术创新都是先从基础技术创新,再到技术应用 ,最后才是商业模式创新。所以人工智能也会沿袭这个路径 。

界面新闻:其实这么多年下来,你们一定在AI行业积累了非常多好的人脉和资源,但为什么迄今为止你依然坚定地不想进入C端市场?

张璐:我们投了很多B端的AI ,B端非常好。在我看来 ,美国是全球最大且最成熟的B端市场,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佳的Go-To-Market机会。我所专注的领域已经足够好了 。

界面新闻:在国内一级市场有这样一种论调,大家倾向于认为在基础模型上目前美国领先于中国 ,但是如果要比拼应用层创新,中国一定会强于美国 。你的判断是什么?

张璐:这要分B端、C端来讨论。C端创新在中国有优势,因为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 ,创新能力也很强,用户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也比较高。但是若是看B端的应用层,毫无疑问 ,美国是做得最好的 。关键在于,美国的大企业愿意为B端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付费和应用。 

界面新闻:如果做同级比较,中国和美国的的B端应用创新相比 ,这两者有高低之分吗? 

张璐:并不是说两个市场的To B企业和产品有高下之分,关键在于企业付费意愿和商业环境差异。美国在To B的企业级销售方面是全世界最大、最成熟的市场 。

界面新闻:在中国的一级市场,有人会认为AI公司存在估值和ARR(年度经常性收入)的比值不合理的情况 ,目前美国To B的AI公司 ,它们的比例水平是合理的吗?

张璐:现在整体比较合理,当然估值也在水涨船高。总体上,企业的营收水平和估值之间还是有一个相对区间 ,通常大致在10倍到20倍之间。 

过去,你会发现一些To B公司,它还没什么收入就可以融很多钱;但现在其实很多公司可能还没有融A轮 ,收入已经做得不错了 。前几天我刚和一个做保险行业To B AI应用的创始人聊,他们基本没融资,现在收入已经做到300万美金 ,并且就两个人。他表示他们不需要融资,但如果融资的话,可以加速成长。

“Be alert ,快速反应 ”

界面新闻:在这个行业里,你们现在能总结下来的投资方法论是什么? 

张璐:我们投资方法论从两个维度出发 。第一个维度是垂直领域人工智能,挑选那些具有海量的高质量数据的市场 ,然后去投资其中做垂直AI应用的初创公司。第二个维度是横向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 ,去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现在面临的4大挑战——算力成本太高 、能耗成本太高、延迟的问题、数据隐私问题。这四个挑战,同时也是四个最大的投资机会 。

界面新闻:在这个框架下,团队总结出来非常重要的技术变革有哪些? 

张璐:我们觉得今年比较重要的技术变革有三个 ,一是数字化生物学,二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创新,三是太空科技的创新 。最近我们还关注了金融科技AI(Fintech AI) 、工业机器人+AI等 ,这些都是相对比较重要的技术创新趋势。

界面新闻:你在这个领域非常欣赏的早期项目创始人,他们通常具备哪些特质? 

张璐:这些创始人一般有几个特点。首先,他们对行业有非常明确且独特的洞察 ,不是跟风的见解;其次,他们有一以贯之的长远愿景,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规划 ,而不是每天都在改变方向 。 

更为重要的是,他们拥有很强的领导力,能够吸引到顶尖的人才与他们一起合作。此外 ,他们不仅要懂人工智能技术 ,更要对所处的产业有深刻理解,因为最终他们需要服务的是这个行业。 

从背景来看,我们投资的创始人大多数都拥有非常强的产业背景和技术背景 。事实上 ,我们投的创始人一半以上都是连续成功创业者。

界面新闻:AI大模型成为创投风口之后,华人力量似乎在硅谷更加突出了,你对这个趋势有什么切实感受?

张璐:现在很多大公司中 ,你会看到很多华人的中坚力量,作为最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。在我们过去9年投资的早期初创企业中,华人创始人大概占到10%左右 。过去一年 ,我们投了9家公司,其中3个创始团队里面都有华人参与。 

他们不一定是全华人的团队,但通常会有一位华人创始人。这实际上体现了华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贡献——无论是作为企业家、创业者 ,还是科学家和研究员 。这对整个华人生态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。 

从投资角度看,我们也是希望扶持更多优秀和多样化团队背景的企业发展,这种趋势的变化有助于加速人工智能的进步。

界面新闻:美国AI应用层初创公司现在也有非常强的马太效应 ,你在投资的过程中会存在对于失手的焦虑吗?

张璐:不会有这种焦虑 。我们已经做了快10年了 ,有非常高质量的项目源网络,所以来我们这的创始人都是质量非常高,80%的项目是别人主动找我们 。而且我们的专家网络、超级创始人网络 、CXO网络 ,基本上聚集了业内最优秀的企业家、创业者以及人工智能专家。

当然,谈到焦虑感,很多时候还是要保持警惕(be alert) ,因为总会有很多新技术、新产品 、新的公司不断涌现,关键是如何快速反应并抓住机会。

界面新闻:如果让你挑出最满意的三家被投公司,你会选出哪三家? 

张璐:我很难去说最满意的 ,因为我们投了将近90多家企业里,我最满意的可能得有几十家 。因为我们现在到4期基金了,每期大概投25~28家企业 ,至少有1/3的企业是表现非常好的。

界面新闻:美国那边的募资环境现在依旧是相对顺利的吗?

张璐:其实美国今年整体募资环境比较艰难。美国股市IPO市场并未完全打开,很多LP资金流动性较差,导致不少投资者手头并没有足够的资本可用于投资 ,所以大部分GP、创始人在融资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的 。整体上 ,依然是一个典型的马太效应——大多数人融资困难,而最优秀的团队总是能够超募,基金也是如此。

我们今年的4期基金其实已经超募了 ,不到半年的时间,LP大概有一半来自美国比较大的机构,包括大学基金 ,保险公司和银行,其余则是一些最顶尖的家办。4期基金现在已经开始投项目了 。

界面新闻:你们一个投资项目的决策周期一般有多长?

张璐:大多数项目的决策周期是1到2个月,尽调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。在此之前 ,我们已经有好几轮的会议筛选。有些项目可能跟得时间稍长一些,有一个项目是跟了半年多才做出投资决策 。

界面新闻:这种时间比较长的,一般是在什么问题上纠结?

张璐:其实不是“纠结” ,而是因为在项目初期,创始人会告诉我们技术还没有经过市场验证。我们就会一边与他们保持沟通,一边帮助他们引入资源 ,看能否获得市场验证。

我们的特点是 ,虽然我们投资的是早期项目,但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基础的最早期项目,而是技术和产品已经成熟 ,接下来就要进行市场验证 。市场验证通常指的是开始获得收入 。

我们的优势在于,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CXO网络,在网络里面有45个500强企业的CTO。我们了解许多企业想要什么样的技术 ,想去采购什么样的产品,也能为投资的企业迅速带来高质量的订单。

界面新闻:到目前为止,你觉得你有投到你心中伟大的公司吗?

张璐:当然有 。我们投资的很多创始团队都非常伟大。

SpaceX无疑是很伟大的企业。我认为我们投资的几家公司也同样很伟大 。比如 ,有三家公司即将上市,它们从几百万美元的估值一路发展到现在,我觉得它们也很了不起。还有一些公司 ,虽然还处于增长阶段,团队规模不到30人,但收入已经超过1亿美金 ,我相信它们未来也会成为伟大的企业。

界面新闻:你会从哪些维度来定义一个伟大的公司?

张璐:对产业具有巨大的变革性的影响和提升 ,并且这个影响一定是正向的 。

你可能想看:
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汉园茗院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专访Fusion Fund张璐:人工智能应用还在初期,未来还会出现其他技术革新|界面新闻 · 科技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1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Top
网站统计代码